小數據獵人
圖書館的新書櫃上發現的一本書
令人好奇的是,現在不是個講求大數據,統計至上的年代嗎?怎麼會有人想用小數據做行為分析?什麼是小數據?
作者簡介:馬汀.林斯壯 Martin Lindstrom
全球公認的首席品牌大師,曾擔任多家財星500大企業的顧問,包括麥當勞、雀巢、寶僑家品、微軟、迪士尼、聯合利華和葛蘭素史克藥廠等。
作者是品牌顧問大師級的人物,要怎樣成為大師?
過人的觀察力,是他成功的要素。
作者十二歲時因為住院太過無聊,開始培養起觀察與預測的能力,也根據經驗提出了許多有趣的教戰守則:
「如果企業想要暸解消費者,大數據提供了寶貴但不完整的解決之道。當代對數位資料(digital data)的關切,大大削弱了真知灼見與觀察心得的重要性,連帶危急到產品及產品解決方方案」
每個地區都有特殊的文化習慣,看似天差地別的地區之間,也可能有類似的行為模式。
作者到不同國家家中作客,透過觀察浴室的擺設,客廳的裝飾,有沒有床罩,肥皂等也可以推敲出每個國家的民族性。這一點真的是觀察力過人
「身處網路時代的你我,在不自覺中,都已成為大數據的成員。當你上網購物、瀏覽新聞……時,充斥在其周邊的廣告,皆是經由精密演算、篩選後,不露痕跡地與你在網頁上不期而遇。廣告主透過大數據的分析,針對目標客群強化品牌知名度,然而更重要的是,如何協助消費者成功地完成最後一哩路──購買。
促使消費者完成購買的諸多因素中,最重要的即是消費者行為的研究,唯有深入瞭解消費者購買的目的性、需求,乃至擔憂與疑慮,才能對症下藥、進而創造商機。
在這個迷戀大數據的時代,企業紛紛投入資料庫的建立。然而,大數據縱使提供了寶貴見解,卻也有一定限制:對於促使顧客消費的深層動機──「人的內在感受」,它幾乎一無所悉。樂高(LEGO)根據大數據分析,認為新世代缺乏耐心,決定簡化玩具設計,但忽略數據成因的後果,是差點導致公司倒閉。由此可知,科技再怎麼發達,終究必須回歸到人的本質。
小數據的概念:敏銳觀察個別消費者的生活,追蹤細微線索,看穿潛在欲望,彌補了大數據的不足。
舉幾個例子,我原本也不知道的國情竟是如此:
巴西約有兩億人口,被政府區分為五個階級分區: A(富有)B(還算富有)C(普通)D(中低階級)E(貧窮不識字),國民生來就屬於某個階級,政府機器會確保在她們可預見的未來都是在該階級。巴西婦女頭髮越直(越少非洲血統)被認定的社會階級就越高。巴西佔世界人口不到3%,但卻佔全球美容手術13%。51萬件隆乳,38萬件臉部整形,12萬件縮胃,6萬件豐臀。可證明巴西人非常重視外表。
香港:有錢人非常喜歡炫富,民眾點餐時會參考有錢人喜歡吃什麼,而逐漸形成“嚮往鏈“,那有錢人到底參考嚮往什麼?答案是義大利製,香港最紅的餐廳是義大利菜,最好的咖啡廳是義式,地中海生活如何強烈影響著香港。
日本:香港這樣的情況在日本也類似,但嚮往的國家變成法國,日本很多咖啡廳的名字都是無意義的法文單字,有八成日本女性想要在巴黎結婚,LV在日本的銷售極佳,甚至還有到巴黎玩因為內心想像的跟現實不同而崩潰的巴黎症候群(Paris syndrome),一年約有十多位日本女性到巴黎後,發現巴黎人可能很粗魯,這樣的體驗太過沈重,因而精神崩潰。一國文化欠缺的元素或情感通常藉由外國文化的價值來彌補,這是很常見的情況。
20年前,男人戴耳環,使用髮膠保濕露等就是男同志的正字標記,如今異性戀男性也會做這樣的事,這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?就時尚而言,男同志的品味常常會影響年輕女孩,看到男同志的穿搭多好看,女性就會說服男友一試。這就是為甚麼很多時尚女性品牌開幕夜邀請的都是男同志來參加,因為只要他們覺的好看時髦,一定會推薦給年輕的異性戀女性朋友。
書中也談到了品牌的價值:
我們喜歡購買使用某些產品,是最有可能透露出我們是何許人的東西,
我拿出一張美國運通黑卡表示它給我許多的好處,但最重要的是其塑造出來的情感訴求才是最終讓我擁有它的原因。當我把黑卡剪掉換成可以給我兩倍里程累積的VISA卡時,我還是感到失落?放棄黑卡是放棄了什麼?放棄了身份,放棄自己那份與眾不同感覺。當我掏出VISA結帳時,店家/服務生/飯店櫃檯和我的朋友會說什麼? 答案是沒有,他們不會注意到這張VISA等級多高,此時便可以知道黑卡品牌帶來的身份認同與尊貴感。
品牌也包括我們的“專業職稱“,有許多人找作者諮詢是否該放棄百大企業的工作,投入個人工作室或投資公司,也許談好薪資/福利/夠好的通勤時間,但就是沒有討論到換工作後的情感後果,一旦名片上的那份優秀標誌沒有了,人很容易感到脆弱。
小數據這本書提供了我一些不曾知道的故事,也瞭解發現需求是多麼一件難能可貴的事,多少的商機就在你我眼前,只是我們沒有正視它分析它。
愛力獅 - Alex的整形外科 痞客邦:
愛力獅 - Alex的整形外科 粉絲團:
留言列表